唯一的工业革命之后,人类该往何处走?
戳上方蓝字[李子旸]关注公众号,不错过精彩文章~
如果以是否有新能源注入社会为标准,来界定人类生产力的“革命”,那么,至今为止,工业革命只有一次。上一次这种“革命”,则要追溯到人类开始用火。人差不多是唯一懂得用火的动物。使用火,就能够利用一种全新的能源。那次“革命”,让人类和其他动物就此分道扬镳。
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“信息革命”,并没有让人们开发出新的能源,所以也就没能带来大幅度的经济增长,不能算是“革命”,只能算是一种现有能源利用方式的优化。
类似的优化,以前也出现过。化石能源和电气化,对美国经济的推动,大约从1870年一直持续到1950年。可是,1950年之后,美国经济仍然保持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,也就是所谓“战后黄金期”。这个时期的经济增长,动力是什么呢?
动力就是优化。具体来说就是,美国发展出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工业生产,主要是使用各种通用零件和生产标准,加上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。这样一来,在基础技术没有突破的情况下,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。这是美国工业发展对世界的主要贡献。
但是,优化毕竟是优化,不是革命。1970年代以后,美国和西方的经济增长就慢了下来。后来的增长,往往带有“泡沫”成分,不但不可持续,而且副作用不小,比如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金融危机。这其中的根本原因,就在于“信息革命”的“革命”成色不足。
不过,我们中国人好像对“信息革命”情有独钟。很多人很难接受“信息革命”作用没那么大的说法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持续四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,似乎就是“信息革命”的丰硕成果。由此,很多人也坚信,“信息革命”——也就是种种新的通信技术,一定会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。
大家恐怕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事实: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的经济增长,其实是传统工业革命和“信息革命”加总的结果。
美国的工业革命,发生在1870-1950年间,通过这期间的技术革新和经济增长,美国社会全面提升了建设水平,建造了工业区、铁路、机场、高速公路、港口、电网、通信网、摩天大厦等等。普通人家实现了机械化(家家有车)和电气化(家用电器的普及)。
同样的过程,在中国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全面实现的。作为改革的亲历者,我亲身经历了家里装电话、买各种家用电器、买汽车、换房子;出门从坐绿皮车到坐高铁;民航从奢侈品变成普通消费以及衣食住行的整体升级换代。
可见,中国这四十多年的经济增长,和美国当年的经济增长一样,同样主要是由传统工业革命推动的。区别在于,中国这四十多年中,同时发生了“信息革命”,这让中国的经济增长更快,让中国社会的变化更大。
但是,和美国一样,当传统工业革命的推动力差不多“耗尽”的时候,当“信息革命”独当一面独力推动经济增长以后,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了,中国经济也进入了“新常态”。
这也可以解释,为什么中国人比美国人对“信息革命”的感受更加强烈。这是因为,我们中国人实际上是在同时感受“机械化、电气化和数字化”,而美国人早就感受过“机械化和电气化”。现在他们是在感受单独的“数字化”。带来的兴奋感,当然要少多了。
比如,移动支付对我们来说,是全新的体验。不必再随身携带钱包和纸币硬币,生活一下子方便了很多。但美国人使用支票和信用卡已经很多年了。转换成移动支付,当然是很大的进步,但惊喜,并没有多大。体验有很大差距,但没有根本性的变化。很多人懒得换,完全可以理解。
再比如,电子商务让我们充分感受到“信息革命”和互联网的巨大作用,但我们是把“电子商务”和传统店铺销售相比较的。而美国很早就有发达的电话销售,店家给消费者寄送商品销售目录,消费者打电话订货,店家送货上门。
电话销售比淘宝当然落后多了,麻烦多了,但多年使用电话销售的消费者,对电子商务,确实不会有太多的新鲜感,甚至会不太热衷。
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。从固定电话改成手机,和从“通信靠吼”改成手机,幸福感可大不一样。从传真机改成互联网,和从手写信改成互联网,新奇感也肯定不同。从化油器汽车改成涡轮增压汽车,和从两条腿改成坐汽车,这“获得感”可差太多了。
所以,我们中国人要想清楚一件事:我们社会的巨大变化,哪些应该归功于传统工业革命,哪些是“信息革命”带来的。认真想一下就会意识到,我们当代生活的绝大部分,其实仍然是传统工业革命的功劳。
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注意一个严峻的问题:当传统工业革命的推动力越来越不足的时候,当到处都是“产能过剩”的时候,我们的社会,下一步的发展,动力是什么?
此前的两个工业大国英国和美国,都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。面对传统工业革命推动力“渐渐耗尽”的局面——或许这就是所谓“内卷”,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“金融化”这条路。结果就是,英国在20世纪初,美国在1990年代,表面上保持了高速发展,甚至看上去是更上一层楼的发展,但实际上却是在脱实向虚,国家损失了真正的实力。
第一次世界大战让大英帝国的衰败大白于天下。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,美国也显露出种种败相。我们中国今后是否能避免重蹈覆辙?
家用电器,该买的都买了,总不能买七八个冰箱,十来台电视、一大堆洗衣机空调机吧?汽车,你家有钱,买几辆,总也够了吧,总不能买几十辆吧。服装鞋帽,更是有钱买没工夫穿。吃,您再有钱,能多吃多少?抱着龙虾睡觉?
当生产力迅猛发展以后,传统工业革命给人们生活的提升和改善,很快就能看到尽头。“信息革命”带来了一波增长,但一方面持续时间太短,另一方面,那力度,比传统工业革命可要差远了。就算你一年换一个手机,一年换一台计算机,能买多少啊?
开始是PC,后来是智能手机,先后带来两次电子产品的消费大潮。现在,这两个大潮都没什么劲儿了。下一个大潮是什么?不知道,看不到。
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,都假设新技术会不断涌现,然后新技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。但革命性的新技术的涌现,实在不是必然之事,而是可遇不可求。如果迟迟没有革命性的新技术,怎么办?
这就是我们时代的最大难题。看上去,这个问题无解。
其实,这个问题有解。
面对革命性新技术出现的不确定,一种思路是:一厢情愿地相信新技术就是会很快出现。于是,他们就押宝一样赌一把,比如电动汽车,比如上火星。
当然不能说人家押宝肯定输,但也总不能说押宝就一定会赢。可以说的是,把社会发展的未来寄托在这种“赌一把”上,不靠谱。
尤其是在明明有更稳妥的解决办法的情况下。
这个更稳妥的解决办法就是:继续深入拓展传统的工业革命,让工业革命的成果造福更多的人。这个世界上,还没有机会享受“机械化、电气化、数字化”的人,太多了。
想起了什么吗?对,这就是“一带一路”的伟大意义所在。
如果你眼里只有美国、东亚和西欧,那么确实只能看到,传统工业革命的推动力正在耗尽,看到“信息革命”的作用没那么大,但你视而不见的是,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,根本就连传统工业革命的果实也还没享受到。
东南亚、南亚、中亚、整个非洲、拉美,还有太多太多的地方没有起码的现代化建设,就连公路、铁路这种几百年前就有的设施,他们也还非常非常缺乏。还有太多太多的人,家里不但没有电气化和机械化,没有汽车,没有PC,甚至没有像样儿的炉灶。非洲很多地方还在用原始的“三石灶”——三块石头摆成的灶,原始社会就有了。
想想地球上这些广大的地域和众多的人口,再想想有人居然认为只能去火星上寻找新的发展空间,这不是太讽刺了么。难道说地球上已经没什么可做的吗?难道说开发非洲比开发火星更困难么?
当然不是。地球上还有太多地方该建设、能建设而没建设,还有太多人还生活在前工业革命的状态下。想要继续发展,无需等待革命性的新技术,无需再有乔布斯式的天才提出下一个“智能手机”,要做的,只是老老实实地把传统工业革命的技术和成果用于更广大的地区,用于造福更多的人。
这件事,完全可以让人类再忙上一百年甚至几百年。
我们不应该像守株待兔那样,指望某一天突然会出现革命性的新技术,那其实是不切实际的妄想。社会发展真正的可持续动力,不在于革命性的技术,而在于不断地从“独乐”走向“众乐”,也就是造福和解放越来越多的人。
这背后,是两种截然不同,乃至互相对立的发展观念。关于这个,以后再说吧。